第一个发现DNA的人竟然人财两空

由于好些人告诉我DNA、基因、染色体、细胞核令他们傻傻分不清,我决定在讲这个故事之前先做个科普。
DNA是一种物质(一种化学物),能粘在你手指头上。
基因实际上是由那些DNA长链构成的,就好比基因是一个故事集,而DNA是写这些故事的语言。DNA和基因合起来构成了更大的结构,即染色体,这是一本记载DNA的书籍,囊括了生物中的大多数基因。而染色体住在细胞核里,所以细胞核是一个图书馆。
流传已久的民间传说
弗雷德里希·米歇尔开始研究DNA的时候,民间就流传着很多令人捧腹大笑或者荒诞不经的理论,甚至有些别出心裁——想主宰人们对遗传的看法。
01 滑稽的「母性印记论」
19世纪欧洲有一个无处不在的民间理论「母性印记」,声称:如果孕妇看到了食尸鬼模样的东西,或者在情感上极度遭罪,这种经历会给她的孩子留下印记。
如:有个女人孕期馋草莓而不得,生出的婴儿就带草莓形状的红斑;另一个女人,头碰了一袋子煤,结果生下来的孩子半头黑发半头棕发。
更滑稽的故事来自17世纪一篇医生的报告,说那不勒斯地区有个孕妇被海怪吓着了,后来生的儿子全身长满鱼鳞,满身鱼腥味儿,还只吃鱼。

02 荒诞的「精源学说」
传说,中世纪有炼金术士创造了一种侏儒,一种极端微小的人种,是显微级别的小人,他们居住在每一颗精子中。「精源论者」认为当初亚当便是把全人类像装沙丁鱼似地塞进了他的精子里。
然而,头一批显微镜问世以后,还存在很多自欺欺人的精源论者,他们坚称「看到了小人儿在一汪一汪的精液里游荡」。

米歇尔的贡献
无论这些理论是诗情画意还是低级下流,都没人能把「遗传」解释清楚,尽管某些生物学家希望把荒诞滑稽的「生命力」从科学领域中扫地出门。
米歇尔本来无意参与这场祛除生命神秘化的运动。
他出生医药世家,却因年少感染伤寒落下重听的顽疾,令他使用不了听诊器,即使病人疼得哼哼唧唧。
后来在父亲建议下,米歇尔离开家乡瑞士前往德国一家实验室从事研究,却非常潦倒落魄——实验室位于地下室的某个洗衣间,住的地方是由破烂的厨房改造而来。

霍佩·塞勒安排米歇尔研究白细胞,这是一个幸运的决定,因为白细胞内含小小的囊,其名曰「核」。
要研究核,米歇尔就需要白细胞的稳定供应,于是他偷偷摸摸跑到当地一家医院收集病人身上浸满脓液的绷带。通过不懈地努力,米歇尔首先发现这个被后来科学家称为DNA的物质,在当时他取名为「核素」。
后来米歇尔回到故乡瑞士任教,却因教学一塌糊涂而倍受打击。
为了提取大量的精液,米歇尔在冬季莱茵河旁静候产卵的大马哈鱼,他用粗棉布挤压大马哈鱼「成熟的」睾丸,获取成千上万个困惑不堪的「小游泳家」。
由于大马哈鱼精液在任何近于舒适的温度下都会变质,米歇尔不得不在寒冬里把窗户敞开,用这样粗暴原始的方法把实验台变为冷库来提取新鲜精液。

这里诞生了同时代纯度最高的DNA,功劳仅属于米歇尔一人,可他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。终于,因积年累月地在瑞士寒冬中开着窗户工作,米歇尔的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损害,于1895年因肺结核去世。
他的叔叔为其整理研究成果后写下这样一句话:“对米歇尔与他的工作的认可将不会减少;恰恰相反,它会与日俱增,并作为一颗种子,终将结出累累硕果。”
很久以后这个预言成真了。
1944年,三名科学家:Oswald T. Avery, Colin MacLeod 与 Maclyn McCarty联名发表了一篇划时代的论文,他们通过一系列用肺炎病毒进行的实验,推导出了一个与长久以来的假说相悖的结论:不是蛋白质,DNA才是遗传信息的物质载体!
此后,DNA这个长链分子的传奇正是拉开序幕,影响着后世的诸多重大突破研究。而这一切,都是发生在米歇尔长眠半世纪之后的事情。